一
诸葛亮《诫子书》: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
非淡?#27425;?#20197;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
韬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
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最先接触《诫子书》,是在吴秀波先生演的电视剧《军事联盟》中,诸葛亮去世之后,司马?#27850;?#30528;大军来到五丈原诸葛亮住处。司马懿百感交集,捧着门前的一缕清水洒在?#26159;埃?#38750;常洪亮地念道:“非!淡泊!无以明志,非!宁静!无以致远!”
当时的画面感非常有力,让人印象深刻。后来才了解到,这两句话出至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。
二
诸葛孔明,为什么说出“非淡?#27425;?#20197;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会格外让人信服呢?
首先,孔明一直在隆中过隐居生活,潜心修学,研究形式,做好下山的充分准备。等待时机,等待舞台,等待伯乐。时不对则不出仕。刘备三顾茅庐,孔明考验刘备,最终孔明觉得刘备是可以信赖之人,才出山。
孔明神机妙算,应该也是能算到,他这跟刘备一生也是徒劳无功的,但是他还是愿意跟他打拼,这个考量值?#20040;?#25705;。
孔明淡薄名利,不求任何东西,只求事成之后,继续回老家种田养老,这就是修道之人的品性,而不是年轻的时候弄好多钱在老家盖别墅,然后再弄两台豪车回去,这就没什么意思了。孔明最终流芳百世,走得很远,这就是道家的追求,追求死后的影响,而非生前的享受。
我们不追求世俗的东西,比如名利等,当社会需要我们,我们就主动投身,去解决问题,事成之后,再次褪去隐居修德,比如回到乡下种桑养?#24076;?#19981;去争夺那无谓的成功。真正的成功不是你赚了多少钱,或者身居何位,那些都是很浅薄的东西。真正的成功是,你的德行有多高,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?#20303;?#35832;葛亮自己也说了,“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,子弟衣?#24120;?#33258;有余饶。至于臣在外任,无别调度,随身衣?#24120;?#24713;仰于官,不别治生,以长尺寸。若臣死之日,不使内有余帛,外有赢财,以负陛?#38534;!?基本就那么点财产,晚年要是有幸,回去种地安度晚年,而不是留?#30340;?#20123;世俗的浮光掠影。
三
中国人的智慧,在于修心。
诫子书,谈及志向、人生态度、谈及珍惜时光。那种淡薄宁静的态度令人向往,让人闻之心静。此文当常常诵读,以拂心灵蒙尘,以固澄明之志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bavugt.tw/librarys/veda/detail/2866,欢迎访问原出处。
大家都在看